——心脑血管病:冬季健康头号杀手
心脑血管类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类疾病一直是稳居最前列的疾病,且每年的发病率、致死率有节节攀升的趋势,而冬季又是所有心脑血管的高发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大约有50%是冬季收治的。
寒冷是诱发原因
为什么冬季是心脑血管高发期呢?专家指出,身体在低温状态下,外围的血管会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而且心脏负荷增加,增加脑溢血和心肌梗塞发作的机会;由于寒冷,身体消耗能量以产生热量,心脏负荷加重,增加心肌梗塞发作的机会;寒冷的时候,活动减少,包括脑、心肌、内脏血液灌流因而减少;冬季因排汗减少,水也比较少喝。尤其老年人口渴的感觉差,常见水分摄取不足,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血栓也更容易形成,增加脑梗塞和心肌梗塞发作的机会。
最后,还有各种各样的不健康生活习惯,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专家提示:主要是保暖
专家提示,冬天里老人们除了应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外,起夜时更应注意保暖。患者不宜晨练,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动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同时老年人运动量不宜过大,量力而行,可进行快走、慢跑、伸展运动等适当运动。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冬季要等太阳升起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另一方面,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此外,冬季是一年中比较干燥的季节,再加上冬季供暖,房间内空气湿度不够,限制饮水会使血液中的水分更显不足,增加卒中发生机会。到了夜间,人体血液缓慢,所以,老年人晚上不宜过分限水,上床前可喝一杯温开水。
心脑血管病防治应有合理的饮食安排,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营养有关。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并且通过合理的饮食积极控制体重。同时,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应季水果。增加纤维膳食,也就是多吃粗杂粮、干豆类、蔬菜、水果等。尽量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如动物的脑、内脏、蛋黄等。
徐州仁慈医院神经内科
徐州仁慈医院神经内科主攻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睡眠障碍、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肌肉疾病、痴呆、头痛、癫痫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承担省、市级课题10余项,参与多项国际大型的临床试验。
专科已开展的主要技术项目:
1、微创抽血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自90年以来,在省内首先开展了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能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脑梗死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对发病4.5小时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rt-PA溶栓治疗,这是目前国际上治疗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3、组建卒中单元医疗模式: 成立了脑血管病健康教育室、脑血管病康复治疗室,在这 里患者可得到除药物治疗以外的其它综合治疗,包括早期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
4、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借助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和弥散成像(DWI)及CT灌注成像尽早发现脑梗死的“缺血半暗带”,开展扩大时间窗溶栓治疗。
5、脑血管病临床路径的实施与单病种质量控制:按照卫生局和卫生部的要求,针对我科的具体情况,我科实施了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三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行为。
6、药物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眼睑痉挛和肌张力障碍:自97年以来,采用局部药物(Botox-A)封闭治疗面肌痉挛和眼睑痉挛,总治愈好转率达95%以上,具有疗效高,见效快,副作用小,无痛苦等特点,是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法。
7、24小时动态脑电图检查:对癫痫的阳性率高达80%,为癫痫的诊断和药物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是目前癫痫诊断和指导治疗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8、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率先在淮海经济区开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等提供重要帮助,对治疗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9、手法复位治疗眩晕: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患者慕名前来救治。
10、 心理咨询及心理康复治疗。
专家介绍:
朱本亮 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徐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精神、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心理协会临床心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徐州矿务集团首批“111”拔尖人才。多年来一直从事神经科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心理疾病及其它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于睡眠障碍及心理障碍等疾病有独到研究与见解,曾多次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多项,在省、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杨森 主任医师。徐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徐州市病理性神经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徐州矿务集团首批“111”拔尖人才。1991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后一直从事神经内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脑血管疾病、癫痫、头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眩晕和疑难重症的诊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微创抽血治疗脑出血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近年来在省级以上杂志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市厅级科技进步奖,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多项。
王虎 副主任医师。徐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1997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02年于南京脑科医院进修学习,从事神经内科专业技术工作十余年,积极参与科室的教学和科研,曾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十余篇,擅长心理疾病和脑血管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