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关节一病区 医疗护理员 庄书芹
徐州仁慈医院住院部的十三楼,是医院里的关节外科。我来到这个科室做护理员约有2年了。如果说它有什么不同,那可能就是这儿的病房里大多数都是高龄的老年人。如果说这些患者有什么特殊,那可能就是这些患者大多数不是因为生病住院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生活给与了他们疾病与伤痛。
忍受15年疼痛的郭大妈
“我的膝盖很疼,受不了才来住院了。”住在23床的郭大妈上午刚刚入院,说话十分温吞,“这种疼像是有把小刀在割你的肉,有根钉子钻了进去,让你路都走不了几步。”
郭大妈患的是骨性关节炎,在正式手术之前,需要护士介入的服务内容并不多,主要是生活方面,尤其是下床行走时需要我们护理员协助。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用“无陪护”病房特殊的呼叫铃了。
传统病房里,护士归医院管,护理员归患者和家属管,呼叫铃上只有一个按钮,专呼护士。后来,“无陪护”病房试点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呼叫方式会带来很多麻烦,患者一按铃,护理员和护士都往病房跑,增加工作负担不说,还搞得病房一团忙乱。为此,医院专门对呼叫铃进行更新升级。升级后的呼叫铃上有三个按钮,分别是下床、护理员和护士。当老人在呼叫铃上按“护理员”时,我手腕上配备的手表就会显示哪床的老人在喊我过去。
刚开始,郭大妈学得很快,几次呼叫我过去帮忙上厕所、取东西,可过了半天之后,我的手表突然静了下来,两个多小时里,郭大妈一次铃都没按。“这不正常啊,还不到睡觉的点呢。”我主动到病房里一看,郭大妈正盯着呼叫铃看。见我来到,她笑笑说:“光一上午就呼了你四五趟,实在有点不好意思,就想着没啥大不了的事尽量不麻烦你啦。”我忙说:“大妈,你跟我客气啥!照顾你、帮助你是我的工作呀。说吧,有啥需要我干的?”郭大妈躺着有些气闷,想开窗透透气,我把病房的窗户打开一些,又跟她开玩笑说:“这个铃你尽管按,哪怕是你想我了,喊我过来拉呱都管!”
进行关节置换手术的梁大姐
安排好郭大妈后,我来到了1309号病房,为住在25床的梁大姐做准备。今天是梁大姐做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日子。
梁大姐今年虽然69岁了,但依旧是一个生龙活虎的人。虽然膝盖有伤,但丝毫不影响她拥有旺盛的精神,非常地能说会道。此刻的病房里静悄悄的,显示出和平时不一样的气氛。梁大姐正躺在病床上,左手打着点滴,右腿被绷带包裹起来。梁大姐的丈夫正坐在一旁陪她等待手术。
老年人对做手术难免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梁大姐也是如此。“一想起来要做手术,我的心就砰砰地跳。”梁大姐边说边捂着了自己的胸口。在做手术之前,要避免患者的血压过高,否则无法进行手术。所以我俩赶紧说话去安慰梁大姐。“大姐啊,不用紧张,咱医院的医生每天都做这样的手术,对这种手术特别熟巧。”冯雅宁护士对梁大姐说道。“对呀,对呀。”我附和道,“我照顾了那么多像你这样的患者,他们做完手术都好好的,效果也很好。”
在无陪护护理的模式中,我们除了照顾好患者的身体,还要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护理。通俗意义上说是让我们与患者建立心理上的链接,让患者信任我们,提高患者住院时的幸福感与体验度。在工作中,我总是把患者当作自己的父母、姐妹、孩子一样去照顾,让他们感受到家人就在身边的感觉。
积极康复锻炼的陈大爷
做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锻炼,会出现膝关节粘连、僵硬、活动度差等问题,所以一般今天做完手术,明天就要开始尝试进行下床行走了。
“下床走路”听起来很容易,但是这对刚做完手术的老人们可是个不容易克服的难关。刚开始的他们总是不敢使劲走路,还会伴随着恶心、呕吐等症状。60岁的陈大爷却显得与众不同。陈大爷是一个身体十分健朗的老头,虽然沉默寡言,但眼神中总是透露出坚毅的神色。术后第一天训练时,陈大爷便想着一定要快点康复起来。晁阳医师问大爷:“大爷,咱腿疼不疼啊?”陈大爷说:“疼,但我能坚持。”陈大爷握住助行器在床边慢慢地站立起来,很快就在房间里走了一圈。
陈大爷还想接着走,病区康复师晁阳连忙告诉陈大爷:“大爷啊,咱们今天的训练任务就是走一圈,明天再开始正式地锻炼。”晁阳医师也对我嘱咐道:“庄姐,除了上厕所大号之外,可不要让陈大爷下床。”我赶紧说:“好好,我知道了。”陈大爷这种积极锻炼态度在我照顾的所有病人中都是少有的。
此刻正值黄昏,大爷大妈们都在病区里的走廊锻炼着。在晁阳医师的引导下,他们排列成行,双手攥住助行器的上杆,慢慢地朝前挪动着。虽然有些吃力,但他们的脸上布满可以重新行走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