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人:足踝二病区护理员 徐文侠
从事医疗护理员工作1年来,我也算是“见多识广”,照顾过形形色色的患者,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家属。可是,如此特殊的一对患者和家属,还是让我印象深刻。
初次入院
“徐姐,徐姐,快来57床接待新来的病人。”对讲机传来李护士的声音。听到后,我赶紧朝病房走去。但还没有走进病房的门,我便被一股刺鼻的味道冲击到了。我看到新来的患者躺在平床上,身上衣服沾满了污秽物。病床旁边站着一位年龄较高的老人,显得手足无措。
经过了解,这位老人姓党,今年80多岁了。受伤的人是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平时健康状况不佳,爷俩相依为命。最近儿子意外右腿骨折,老人一直在家照顾他。可是他腿上的伤口不断恶化,这才来到了医院。
对于受伤影响行动能力,手术后需要积极科学康复的患者,病区里推荐采用“无陪护”模式,这样更能减少家属的负担,也能有效提高患者康复速度。然而,老爷子只有一个老年机,联系不太便利。放儿子一个人在医院,老爷子不放心;留老爷子一个人在家,不仅儿子忧心,连我们整个病区的医生、护士们也都觉得担心。
“老人家想留这,就让他留着吧。”陈景护士长说,“他来‘陪’,我们来‘护’,照样提供‘无陪护’模式照顾、护理的服务,把爷俩都照顾好!”
大战脏污
入院之后,我们与护士们一起为患者进行了检查。发现患者的伤口不仅受伤感染严重,身上的污秽物也积累多日。即使清理过后,臭味也很难消散掉。
与他同住的病人们纷纷抗议。一位患者不客气地说:“整个病房都变成厕所了,让我们怎么住啊!”。另一位患者虽然当面不说,私下里也请护士尽快为他换病房。
病人不喜欢这样的住院环境,是他们合理的诉求;而照顾好每一位患者,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职责。从那天开始,健康管家每天早上和我一起进病房前,都要互相加油:“拼了!怎么也得给他清理干净!”
就这样,我们护理员和护士们通力合作,每天为这位患者洗两遍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每次洗完澡还要换床单、枕套,初春季节天气还有些冷,我们每次开窗通风的时候都守在窗户边上,挡着风、掐着表,到10分钟关上窗户才离开。就这样,一星期以后,房间里的空气终于再次变得清新起来,护士才安排其他新住院的患者住进这间病房。
吃饭问题
虽然在国家的医疗政策下,党大爷父子的医疗支出极大减轻,但二人长时间在医院里住着,还是要产生一些开销。为了尽量省钱,党大爷早早做好了打算,办住院手续的时候就带了一箱方便面。可没想到,直到出院,这箱方便面都没机会打开。
原来,“无陪护”模式下,本来就包含了患者的一日三餐,而党大爷的吃饭问题,每天都有人在悄悄地关心着。“大爷,我在学蒸包子,这是早上试着蒸的几个,你尝尝给提提意见啊。”“大爷,我们给医生点的外卖,他没来及吃就跑去手术了,你帮他吃了吧,别浪费啦。”
刚开始,这种善意的“小把戏”还在心照不宣中进行,到后来,后勤阿姨给病房送餐的时候,也会多给大爷带一份,许多知道大爷情况的病人们也去送。好几次,大爷紧紧握着我们的手,他心里也知道,感谢的话不需要说出来。
党大爷儿子住院的第二天,健康管家就和我们商量,党大爷的家庭情况这么特殊,要不要停止他儿子的陪护服务费用。我们想着,虽然不收取党大爷儿子的这一份护理费,我们护理员的收入就少了这一份的钱,但是大家伙也都看到了这对父子的情况,决定就免费对党大爷的儿子进行照顾。
三周以后,党大爷带着自己的儿子顺利出院了。出院前,他掰着手指头对我说:“小侠,谢谢你!这段时间徐主任、陈护士长、闵大姐……也都把我们照顾得很好,今天不能一一谢谢他们了,请你帮我转达啊!”走出院门的路上,党大爷推着自己带来的方便面,李倩倩护士推着患者的轮椅,在一旁不断地叮嘱他回家后的注意事项,虽然今天风很大,天气很凉,但看着党大爷和他儿子开心的笑容,我的心中也涌现出了温暖与感动,可能这就爱心与奉献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