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爱骑行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很注意保护膝、踝、腰、肩、肘等关节,也有男性骑行者关注“看不见的健康”。但有不少人都忽视了骑行过程中承压最持久、冲在最前线的部位:手掌。
捏不起筷子,真是“累”的吗?
30出头的刘女士(化名,下同)喜爱骑行健身,几十公里的路程对她来说“不在话下”。两个月前,在一次连续骑行60公里之后,刘女士感觉“左手有点木,尤其是小拇指附近。”起初,她以为是“累着了”,并没有在意,可是缓了好几周,症状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刘女士渐渐发现,左手不仅感觉“有点木”,还失去了灵敏度,连捏筷子、拧瓶盖之类的小事都很难完成,“感觉手指头不是自己的了,只能伸缩,再细点的动作就做不出来了,而且没有劲。”
尺神经损伤的异常感觉区域
近日,刘女士来到徐州仁慈医院周围神经外科就诊。经检查,她的左手掌根部尺神经深支受卡压损伤,影响了半只手的活动。
【示意图】尺神经深支受损部位
“尺神经深支负责多根手指的精细动作,如果它受损的话,像捏筷子、夹花生、穿针引线等很多动作就很难完成。”仁慈医院周围神经外科主任陈步国告诉患者,“这个病可能是‘累’出来的,也就是手掌部位受到了重压或长期承压,但目前这个症状不是单纯靠‘养’就能好的。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手可能萎缩成‘爪型手’,极大影响生活。”根据刘女士的实际病情和个人意愿,仁慈医疗团队很快制定了手术方案。
【示意图】尺神经损伤后肌肉萎缩形成的“爪型手”
手术医生化身“拆弹专家”
周围神经外科是徐州仁慈医院传统优势科室之一,针对各类周围神经损伤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国内领先的技术、设备基础。对于刘女士的症状,手术中需要对受损的神经进行松解保护,虽然处理病变部位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整个手术的难度却并不低。陈步国介绍:“掌根部位血管、肌肉、神经都比较密集,她受损的这根神经还在比较深层的位置,要动它,首先得经过好几层组织,就像电影里拆除炸弹一样,不能切错。所以手术过程中我们还是非常谨慎、精细的,这也符合微创手术、尽量避免二次伤害的理念。”
术前:刘女士的左手行动受限
无法像右手一样做出手指交叉等动作。
术后,仁慈周围神经外科团队还采取特色的减张(力)缝合、多层缝合技术,对刘女士手掌上的刀口进行了“美容缝合”处理,最大程度减少疤痕影响,既治了“里子”,也顾到了“面子”。目前,刘女士术后恢复良好,手指力量和灵敏度均大幅提高。
术后,刘女士左手恢复良好
十指连“心” 如何“手”护健康?
“手”是人体中运动最灵敏、结构最复杂的部分之一,且承担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关键的动作任务,手部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伏案工作者,都常常遇到手部“酸、麻、涨、痛”等问题,这方面的健康隐患不可轻视!
·长期使用电脑、手机时,要定时放松、活动手指和手腕;
·从事与手有关的体力劳动者,务必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体育锻炼过程中,注意手指、手腕的受力和弯折程度,切勿勉强,注意休息;
·养成健康睡眠习惯,避免长期压迫手臂;
·发现手部不适,请尽快就医,不要自行“治疗”,避免加重病情。
专家名片
陈步国
徐州仁慈医院手显微外科·周围神经外科病区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周围神经修复学组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周围神经修复学组委员
徐州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学组委员
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进修学习,师从徐雷教授。
在手显微外科及周围神经外科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在中华/中国系列国家级医学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市级新技术引进奖两项。
擅长:臂丛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神经源性肿瘤、病毒性神经炎、神经不可逆性损伤后期功能重建,断肢(指)再植、手指再造、皮肤及骨关节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