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伟豪 通讯员 王伟)" 爸爸,你昨天去哪了?"" 孩子,爸爸去保护很多很多人。" 每当 3 岁多的儿子追问时,李海建总会这样回答。李海建是徐州仁慈医院的医生,接到疫情防控任务,他和护士许凤逆行而上,迎着一群群的出站旅客,助力高铁站把好疫情防控的 " 出口关 "。
从 1 月 29 日起,由徐州仁慈医院手外四病区医生李海建和足踝二病区许凤护士组成的防疫检测小分队,便在徐州东站西侧出站口值守,与兄弟医院的医护人员轮值,把好疫情防控的 " 出口关 "。
2 月 6 日,徐州气温骤降,飘起了雪花,高铁西出站口走廊的温度同样 " 冰冻 "。红外线体温检测仪的检测器上,一名旅客头像上显示红色标识,随即警报响起。" 这位旅客,您的体温偏高,请接受复检。" 李海建迅速将其引导至隔离点,许凤配合将水银温度计递给该旅客进行复查。
几分钟后,结果出来了,该男子体温正常,无发热迹象,可以放行。" 列车车厢里温度比外面高,人在车上坐久了,加上空气不流通,有时候体温会比实际高一些。" 李海建说,医院给配了电子温度仪,但是那两天太冷了,仪器 " 上岗 " 后会出现 " 罢工 " 情况。" 水银温度计更精确,但缺点是每次使用后,都必须严格消毒。"
电子温度仪报警 - 劝导 - 复检 - 登记发热旅客信息 - 消毒,像这样的流程,最多的一天,李海建和许凤重复了 40 多次。车站出口没有取暖设备," 我们穿着隔离服,外边还披着院领导送来的军大衣,但有时候还是冷,冷得不行。" 大部分时间,李海建和许凤都是在原地跺脚取暖。
李海建的微信头像照片,是他 3 岁 4 个月大的儿子。从年初五开始,每隔一天,李海建便会凌晨 5 点起床洗漱,吃点东西,开车前往高铁站。7 点到岗,套上防护服,戴好防护镜,和许凤一起给体温计消毒,随后用一句 " 请配合我们的体温测量,谢谢理解 " 开始一天的工作。
由于每次穿脱防护服都有严格的消毒流程,上洗手间很不方便,为了不耽误高铁站出口的工作,他们上班的时候都是尽量少喝水。他们每个班要全副武装超过 16 个小时,李海建说," 有时候实在困的撑不住了,就从桌子旁边站起来走走。"
深夜 11:30,李海建脱下防护服,在临时设置的消毒间仔细洗手、洗脸后,穿上外套走入夜色。到家悄悄看一眼熟睡的儿子,然后再休息。" 爸爸,你昨天去哪了?"" 孩子,爸爸去保护很多很多人。" 每当 3 岁多的儿子追问时,李海建总会这样回答他。
96 年出生的许凤,今年只有 23 岁。得知高铁站需要医护人员协防,她义无反顾地上一线执行任务," 护士长找我谈话的时候,我立马答应了,觉得特别荣幸。" 因为," 自己也可以去保护更多人了!" 虽然生活中有着俏皮的个性,可许凤对待工作却一丝不苟,她和李海建医生一起,随时待命,一旦发现警报,立即起身处置。抬手、测温、凝目、道谢,一气呵成。
因为租住的小区离单位比较近,除了和李海建配合好工作外,深夜结束工作后,许凤还承担起将防护物品送到院内指定地点消毒并补充下一个班次所需用品的任务。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往往都已是凌晨一两点钟了。
踏着星星出门,踩着月亮回家。虽然辛苦,但李海建和许凤都表示一定会坚持到底," 保护好旅客,就是保护好我们这座城市,保护好我们的家人。"
(通讯员供图 编辑 王娟 余爽)